[杨澜不是好东西]杨澜:我不是个好商人

精英人物 2022-06-22 网络整理 可可

【jianli.jxxyjl.com--精英人物】

蓝色牛仔裤、浅色毛衣,短发、淡妆,坐在秋日的阳光里,杨澜看起来精神不错。

往往问题刚一落音、就被自然地接过去,接下来,只需静静地倾听,直到停在一个合适的位置。

杨澜爱笑,说着说着就呵呵乐起来,像《天下女人》里的,自由随意。

自1994年离开中央电视台赴美留学以后,她又相继和东方卫视、凤凰卫视、湖南卫视合作,主持了《杨澜视线》、《杨澜访谈录》、《天下女人》等节目。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主持人转变为独立电视制片人,从娱乐节目到高端访谈,再到探讨女性成长的大型脱口秀节目。每一次转型,都令人耳目一新。

但杨澜最大的转型却不是上述种种。2000年3月,杨澜和丈夫吴征收购香港上市公司良记集团,并更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杨澜任主席。自此,杨澜跨入商界。

彼时,资本市场上的传媒概念股风头正劲。收购之初,公司股份暴涨20倍之多。同年8月8日,满载杨澜人文理想的阳光卫视正式开播,这是当时大中华区第一家华语历史人文主题频道。但杨澜未能料到,阳光卫视竟成为了她事业上最大的挫折。短短3年间,阳光卫视累计亏损超过两亿港元。2003年6月,杨澜宣布将阳光卫视70%的股权卖给内地一家传媒集团。自此,杨澜退出了卫星电视的经营。

今年7月,杨澜不算完满的5年商业之旅划上了句号。杨澜宣布:将她与吴征共同持有的阳光媒体投资集团权益的51%无偿捐献给社会,并在香港成立非盈利机构阳光文化基金会。同时辞去了包括阳光媒体投资董事局主席在内的所有管理职务。

此举意味着,杨澜已从商场抽身而退,重回她所熟悉擅长的文化传播和社会公益事业。

杨澜参与公益事业由来已久。曾担任过国内各种大型慈善活动的形象大使。但不局限于此,在胡润今年4月制作的“2005年中国慈善家榜”上,她位列第四。

从文化界到商界,杨澜获得过的荣誉不少——中国第一届主持人金话筒奖、泛亚地区20位社会与文化领袖之一等等。

有人说,杨澜是这个转型时代的一个符号,是一个“大智慧”的“小女人”,是职业女性的完美典范。

杨澜说:“在各种角色不断转换过程中,我就是想看看自己到底能飞多高。做好主持人,就想做好制片人,做好制片人,就想做传媒公司。这还不够,还想做一个好母亲、好太太,好媳妇、好女儿。当这些都加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身心会不堪重负。”“不但我个人如此,这也是这一代都市女性的困惑。”

什么样的女性最有魅力?杨澜的回答是:“懂得宽容的女性。”

在央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人物周刊:《天下女人》年初开播以来,一直很受关注,当初为何要筹划这个节目?

杨澜:有这个想法很久了。从美国回来在凤凰台时,就一直有创办一个脱口秀节目的想法,但因为各种限制,就先从一对一的访谈节目开始了。当时叫《杨澜工作室》,2001年又开始做《杨澜访谈录》。

一直以来我都有这样的看法,中国的女性的变化,特别是城市女性的变化是中国时代变化的体现。一方面,她们获得了相对平等的成就机会,另一方面,又受传统伦理价值的束缚,比如说,相夫教子、女大当嫁等等。

我最近看到一个调查,在中国的几个大城市中,30岁以下白领女性的平均工资、平均消费和平均受到的工作压力,都已经高于男性了。在中国历史上,这可能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所以这一代都市女性的现状是很有趣的。

另外,我也是其中的一员,为人妻、为人母,慢慢成熟长大,常常困惑。而且,这样的社会问题很难通过精英的访问形式去表现,所以开始策划《天下女人》。

人物周刊:你一直是崔永元欣赏的主持人,但他最近说,看到杨澜在《天下女人》宣传片中“跳摇摆舞”,简直难以接受。观众也有这样的感受,《天下女人》里的杨澜确实变了?

杨澜:(大笑)确实有人不能接受。其实《天下女人》中的杨澜就是我生活中的一面,并不需要刻意去改变什么。

如果观众还有印象的话,10年前主持《正大综艺》的杨澜,可能比现在还要活泼,当然也比现在年轻。其实从做大型演播厅节目开始,就是这样,并没有什么改变。

人物周刊:你说过,在《天下女人》中传达“大女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那种斤斤计较、哀哀怨怨的女性形象,这是你对自己的描述吗?

杨澜:女人就应该这样,永远不要把男人、周围环境当作敌人,最重要的是你要寻求内心的成长。大女人是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她不觉得自己的成长是男性、周围环境,或者其他人应该为自己做的事儿,应该有自我负责的态度,好好把自己管理好。我希望在节目里和大家分享女人们的成长。

人物周刊:当初离开央视,也是对自己的负责吗?

杨澜:我还是很需要自由的。在中央电视台做主持,是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连节目最后呈现出来的形态也是没有把握。那时候就一心一意想做制片人,一心一意想做一个完整的电视人,从策划到制作,都能体现自己的想法。再后来就想在更大的层面上,完成这种创作。

可能就是心里有想法,需要表达,想比较多地把握和控制自己表达的权利和能力吧。心里是有这样一条线的。也吃了一些苦头,也会被别人嘲笑,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原来的环境对我有很大的约束,但也对我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人物周刊:一个女主持超越“外在形象”这道坎,是不是很难?

杨澜:外在形象永远是一个女主持人的重要部分,而且形象可能比千言万语来得更有说服力。

当时,很多女主持还只是读稿子的人,没有主动去做个思考者,即使你做的是综艺节目,也应该是在不断地思考。最重要的,是怎么不断把情节向前推动。

现在很多主持人大赛,强调主持人的才艺,我觉得这除了对娱乐节目还有点意义外,对大多数节目,比如谈话、新闻节目,都毫无意义。

我们实际上是个思维和语言的组织者。就这么多元素,要把它们放在节目中,你要思考怎样组织,使得既有逻辑,又符合观众的欣赏习惯。娱乐性并不是说逗大家笑,而是大家能够跟随你,能听得进去,并能不断地推进,这是思考的结果。

人物周刊:自《实话实说》后,还没有出现有影响力的电视访谈节目。你说过,谈话节目你会一直做下去,直到白发满头。真的可以吗?

杨澜:谈话节目最大的瓶颈是谈什么、能谈多深。这个瓶颈大家不难理解。

据我观察,在世界各地,谈话型节目都是属于“慢热型”,但是无论电视台、广告商,还是观众都要求节目火爆,再火爆,所以大家拼抢明星资源,特别是在话题方面遇到瓶颈时,大家都一窝蜂地去找明星,使得同质化程度越来越明显。

在这个前提下,既要做到收视率有保证,又要达到某种专业的水准,这个难度已经比《实话实说》刚推出时加大了。就是说,人们可以容忍一个节目成长的时间大大缩短了。

没有经商的天分

人物周刊:2000年创办阳光卫视是你目前为止的最大挑战吗?

杨澜: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挫折。其实这个问题特别能说明我先生为何说我是个很固执的人。(笑)我自己很喜欢纪录片,电视虽是快餐文化,但在纪录人类文化和人类心灵的历程方面,应该有它的功用。当时就是真心喜欢纪录片,开始做阳光卫视。

在先生的帮助下,融得了第一笔两个亿的启动资金。当时非常有信心,阳光卫视:华语历史人文纪录片主题频道,整个大中华区第一家。现在想起来,真是个理想化的头脑,结果一下子撞到现实的硬墙板上。我想要是别人会赶紧转型做别的,但我是那种死不回头的人,别人已经劝不动我了。

做到第3年的时候,已经很难再融资了。其实那时候,我们真是应该转型了。可是我总觉得再坚持坚持就有希望。今天想起来,我还是很感谢我的先生。在遇到很多困难的情况下,我先生还是支持我,我们俩又自己投资了一笔大资金,继续这件事。直到后来知道,这个商业模型是很难成立的。

人物周刊:2003年出售阳光卫视,是不是个很痛苦的决定?

杨澜:这种痛苦是双层的吧,一层是觉得愧对那些一开始投资这个项目的人。这种心理压力一直没有减轻过。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一个自我的否定。其实你尽管满怀热情,但这路没有走通,也有一种灰心的感觉,觉得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有时候用价值的判断标准代替了冷静的商业思考。

有人说,战士和商人不同,战士坚守阵地,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而商人就像置身于一个舞厅,随时要想到出口在哪里。而我在商场就像战士一样坚持着(笑)。

人物周刊:你是个好商人吗?

杨澜:我后来也在反思,杨澜到底是不是一个商人的料。我曾经说,我要做一个文化商人,因为觉得中国缺文化商人。

我一点不轻看商人这个称呼,自己经商这些年来,对那些能够在各种多变的环境下取得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满怀敬意。“重学轻商”的这种传统思想我一点没有。但是我个人认为,我不是一个好商人。

我现在对自己的定位是要做一个懂商业的文化人。应该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对商业懂得了一些皮毛。但是我想,我这个人骨子里的东西,还是文化上的。商业对我来说,需要了解它的规律,虽然这种了解有时候要付出高昂的学费。我就是没有经商的天分。

人物周刊:回到文化领域,对你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杨澜:我也这么认为。我认为自己是在回归。但是这种回归要在6年前告诉我,你的命就是这样的,你不会信的,因为你还没有试过。

所以我在想,大概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会撞一回南墙吧。一次没撞过墙的人大概不会安心本分(笑)。但我想,年轻时连一点失败的勇气也没有,那人生也太平淡了。

人物周刊:还会做纪录片?

杨澜:一定会。

人物周刊:有人说,杨澜的魅力在于她的内在,这些年,你不断选择和尝试,你如何评价现在的自己?

杨澜:(笑)反正很多朋友告诉我,她们在我的影响下跳槽。有不少电视圈里人对我说,一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原来在某处做编导,做得挺好的,听到我的故事后,就毅然到北京来“北飘”,我说我成天成了鼓励人家跳槽的人了,这可能不大好(笑)。

我总是觉得,一个女性的魅力总是来自一种母性的特质,包容、关切、温情。这和她们是否生过孩子没有关系。她让人觉得可亲,她知道人生的缺憾、人性的弱点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依然会去理解和同情。

来源:东方网

本文来源:https://jianli.jxxyjl.com/jingyingrenwu/17438.html

  • 华尔街之声_裔锦声:华尔街的金融女猎头

    在华尔街工作的华人,至少有2/3的人都能叫出她的名字。她在为美国跨国洋行与中国跨国企业提供全球人力资源与企业的管理咨询。   裔锦声从事的是华尔街金融界的人才管理,因而她的名字便在华尔街不胫而走。就连她自己也这么说:“在华尔街工作的华人中,至少有2/3的人都能叫出我的名字。”如今,打拼了十余载的...

    发布于:2022-08-12

    详细阅读
  • 天龙八部寂寞高手|寂寞高手郎咸平:与人斗争其乐无穷

    今年8月9日,郎咸平在复旦大学发表了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指责格林柯尔掌门人顾雏军在“国退民进”过程中,采取“七大板斧”——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借鸡生蛋,席卷国家财富。此言一出,立即在内地掀起了轩然大波,经济学界的激烈论战至今...

    发布于:2022-08-12

    详细阅读
  • 眉山维亚康母_维亚康母掌门人雷石东:在中国的十年一日

    9月24日晚8点55分,满脸笑容的维亚康姆公司掌门人萨默 雷石东乘坐专机抵达长沙黄花机场。根据计划,他将在湖南度过完整的一天。   作为维亚康母公司的掌门人,81岁的雷石东一直对中国市场抱有野心。他在和《综艺》的总编皮特的对谈中曾说:“世界上的观众群体大概4%在美国,96%在世界各地,而中国是其中最...

    发布于:2022-08-12

    详细阅读
  • 【互联网可怕吗】纳纳:互联网最可怕的女巫师

    纳塔茨卡·纳兹万诺娃是天才的软件程序员、激进艺术家和在线闹事者。她被视为互联网上最可怕的女人,代码给予她权力——因为她的软件,她威胁竞争对手,耍弄客户,甚至奚落天下的程序员,但她的真面目究竟如何?没有人知道。   纳纳所有出现在互联网上的照片都是经过处理之后模糊不清的形象。   纳塔茨卡·纳兹万诺娃...

    发布于:2022-08-12

    详细阅读
  • 衍生玛约莉|玛约丽·斯卡蒂诺:“她”的影响力

    “我不相信男女有何不同。”培生集团CEO玛约丽 斯卡蒂诺(Marjorie Scardino)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说,她乐观风趣,没有商界女性常见的强硬,因而更具魅力。玛约丽 斯卡蒂诺并不乐意别人把注意力特别放在她的性别上,但她恐怕永远无法做到这一点。在9月1日她在北大的演讲前,林毅夫教授介绍她“2...

    发布于:2022-08-12

    详细阅读
  • 何春盛 研华科技_何春盛:一切从简

    我最缺乏的可能是对权力与财富的追求之心。   当2000年10月,何春盛正式加盟研华的时候,正值公司内刊出刊,应同事之邀,何在刊物上写了一句话:认识研华很早,能够加入真好!这类似打油诗的感叹让周围同事忍俊不禁,却又少有人了解何与研华的这段渊源。   那是17年前的事情了。   17年后叙旧缘...

    发布于:2022-08-11

    详细阅读
  • 【耐克掌门人儿子】耐克掌门人菲利普·奈特:从直觉走向理智

    从1999年开始,奈特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运营公司上。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一个新的管理团队,除了依靠公司的一些老经理外,还从外界招聘了一些关键的管理人员   刘柳   不久前闭幕的雅典奥运会,对世界头号体育用品公司耐克来说也是一个展示其实力的盛会,耐克生产的适于高速奔跑的系列运动鞋,赞助了来自世界...

    发布于:2022-08-11

    详细阅读
  • 【类似共和国同龄人】共和国同龄人:“卤水鸡王”的新追求

    今年55岁的高德良是广州市一名专门从事熟食卤味的个体商户,他的主营店铺坐落在富有岭南特色的骑楼街文明路上,这里卖的就是被称为“广州四大名鸡”之一的“太爷鸡”。最近,高德良决定把店面的生意交给从海外留学归来并拥有双硕士学位的儿子来打理,自己则抽出主要精力,着手收集资料,准备将自己20多年来作为个体经营...

    发布于:2022-08-11

    详细阅读
  • 互联网可怕吗|纳纳:互联网最可怕的女巫师

    纳塔茨卡·纳兹万诺娃是天才的软件程序员、激进艺术家和在线闹事者。她被视为互联网上最可怕的女人,代码给予她权力——因为她的软件,她威胁竞争对手,耍弄客户,甚至奚落天下的程序员,但她的真面目究竟如何?没有人知道。   纳纳所有出现在互联网上的照片都是经过处理之后模糊不清的形象。   纳塔茨卡·纳兹万诺娃...

    发布于:2022-08-11

    详细阅读
  • 王小耘律师|王小耘:人生如驾车

    上海,凌晨两点,外滩的灯火早已经熄灭,黄浦江显得格外宁静,一辆白色的别克车飞速驶出延安东路隧道,开上宽阔的世纪大道,虽然车速很快,但车主对自己驾驭汽车的能力非常自信,他的手牢牢地把握住方向盘,目光坚定。 汽车已经发动 王小耘是一个理性的冒险家,他说:“在我看来,人生有时犹如驾车,关键问题是你要有正确...

    发布于:2022-08-11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