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维电视不显示]创维:危而不坠的秘密
【jianli.jxxyjl.com--名企聚焦】
创维能够在“黄宏生事件”中危而不坠,不能不归结于前两年及早采用了授权和利益分享机制。6月29日,在连续三次的意外推迟后,创维数码公布了本应去年11月30日公布的2004年-2005财年中期业绩。2004年4月-9月,创维数码营业额达到43.49亿港元,较2003年同期增长19.3%,纯利润为1.87亿港元,较2003年同期更暴增131%,成倍的利润增长远远高过同行。
公布中报,只是创维为复牌做的准备工作之一。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根据香港上市条例的新要求和规范公司治理架构的需要,创维数码同时宣布分拆董事局主席和CEO之职,王殿甫继续担任创维数码董事局主席,其卸下的CEO一职由执行董事兼彩电事业部总裁张学斌出任。张此前一直是黄宏生的“左臂右膀”,主要负责管理创维电视机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此次出任CEO职务,则使其由幕后走向台前。
“我觉得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创维已经走出了阴影。”7月24日,刚刚出任创维数码CEO的张学斌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称,“或许当初大家对创维还存有一些担心和疑虑。而现如今,不管是从经营业绩、领导团队,还是上下游关系、投资者和银行等这几个重要方面,危机事件对创维的影响已经彻底消除。”
四天以前的7月20日,正如人们所预想的那样,黄宏生涉嫌造假账以及挪用资金一案再次被宣布延期,明年1月17日再进行初审。而此时,距离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黄宏生事件”已近8个月。
黄宏生的个人命运依然尚未明朗,但创维的天空却似乎渐渐放晴。事实上,平静得甚至已经逐渐淡出大众关注的焦点的创维,正力图在非常时期保持某种扩张。
对此,外界最本能的好奇或许就是:是什么维持着创维危而不坠?是谁在这八个月里引领着创维的命运?创始人黄宏生还能对创维施以何种影响?
这些答案里面,都有现任CEO张学斌的名字。
黄宏生给张学斌的两份授权书
来到创维4个多年头,张学斌经历了创维两次“生死劫”:第一次是“陆强华事件”,这一次是“黄宏生事件”。据张称,两次危机事件,他都是救急的主力。
“两次有不同的地方。第一次更大程度上是从内部产生的危机,只要能够意识到问题所在,就能力所能及地采取措施,而这一次的主要问题在公司外部,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张学斌如此评价说。
在来创维之前,张学斌在海南椰树集团任总经理,工作很稳定。他作为老股东每年还能获得不少分红,公司甚至给他太太都配备了专车,可以说生活根本没有后顾之忧。在结识黄宏生之前,张学斌甚至还不知道有创维这样一家企业。
然而黄宏生却看中了张学斌的管理才干。当时正值2000年前后,陆强华率领150多位营销精英离开创维,黄宏生一度几近崩溃,甚至觉得“企业的末日来临了,人生也走到了尽头”(创维某事业部老总语)。为了请张学斌出山,黄宏生在一年内前后几顾茅庐,有一次相谈甚欢的二人谈了整整一个通宵到第二天早上6点,很是投机。
“他的一些理念,包括价值观、事业心,和对产业的感悟、对技术和产品的敏锐,以及勤奋的工作作风、对事业的执着、充满着激情和信心,这些对我来讲还是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张学斌回忆说,“我当时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如果我们在一起,可以干成一点事情。”
2001年3月来到创维以后,张学斌很快意识到,在创维的诸类问题中,有一个问题不好解决。由于集创始人、董事长、CEO等要职于一身,创维长期以来都是以黄宏生为核心来运作。尽管身为中国区总裁,但张学斌只是分管投资和人力资源,手上的实权并不多。
张学斌很快找到了切入点。为了使研发能够以市场为导向,张学斌从3月底着手开始做调研,最终制定出了一套“与产品的最终市场表现相挂钩”的研发评价体系,在当时的创维研发团队里引起轰动。
看在眼里的黄宏生终于下定决心,在4月底交由张学斌来挽回日益下滑的国内业务。而随之,黄就收到了张递交上来的一份授权书,张请黄予以签发。
在张学斌起草的这份授权书上,清楚地列出了财权、人权、物权、经营权等一系列清单。比如,3000万元以内的支出,张学斌有权做主不需汇报。“当时列出的权限是很大的,我开始也觉得他肯定很难答应。但当时的形势逼人,我希望董事长的一些观念要转变,要走过这条路。一个企业需要做改变的时候,执行、落实的到达力是很关键的,想到但做不到的话,那就没有用了。”
黄宏生在这份授权书上签了字。回忆起当时为什么能获得黄宏生的如此信任,张学斌笑着说:“当时创维的情况真的很不理想,各方的压力都很大,深知不改是不行的。既然已没有其他办法,为什么不放手一搏?”
自此,一向以儒雅姿态出现的张学斌初显铁腕。他首先将原先研、产、销组织架构重新调整,整合纳入到新成立的彩电事业部,并且撤掉很多人。“比如当时有3个老板,后来有一个另谋他职,其余两个整合到了彩电事业部做副总。当时我的压力很大,很多有能力的人都走掉了。但是如果谁不能理解企业的变革,可能留下来也是一个障碍。”
很快到5月21日,创维彩电事业部成立,也宣告张学斌的架构改组初步告捷。由于将原本脱钩的研、产、销各环节纳入到一个系统内部,因此大大提高了运作的效率。2001年创维彩电扭亏为赢,2002年进入行业排名前三。
通过这一次的“革命”,一向用人谨慎的黄宏生下放了人权、财权和营销权,也使得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第一次得到了初步的分离。“当然一开始他很不适应,还是什么都想管一下。后来我很严肃地告诉他,如果这个事情你再来管,对不起,我就不管了。如果花钱只是请我当一个传话筒的话,那就没有必要,找一个助理、秘书就可以做的。”张学斌说。
去年,黄宏生被拘的当天,黄又一次写了书面的业务委托书,表明董事长职权暂时交由张学斌来行使,希望由张学斌来主持这段时间的工作。
此次出任CEO一职,是否需要再次得到类似的“权力授权”?张学斌说:“到了这个层次,上市公司的责权是非常明确的。以前老板基本上什么事都管,现在已经不一样了。”
以利益为核心解决“内部矛盾”
早年,黄宏生由于与员工在利益上的矛盾,导致了内部人事的一些冲突,为日后创维的生存发展埋下隐患。张学斌本人怀疑,从去年黄宏生被捕,到今年被质疑偷漏税6.8亿元,都是有人举报所为。
“职业经理人的价值是需要得到认可的。而这一点在做民营企业出身的黄老板那里,过去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张学斌说。他这几年对新成立的产业公司都有一套成果分享的机制,所有的经营团队成员都能分享企业最终的成果。
“靠流程和制度能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但凭借合理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才能将员工的个人规划与企业发展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张学斌认为,“大家都拿创维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干,这就是创维之所以能够做到危而不倒的根本原因。”
比如2004年10月组建成立的创维汽车电子公司。据总经理刘雪鹏介绍说,当初创维在汽车电子产业上迟迟无法突破,后来仅花了“很小的代价”便斥资收购了一家搞汽车电子研发的公司,从而成立了汽车电子公司。尽管汽车电子公司投入不大,注册资本仅500万元,但创维却破例允许被收购公司的研发团队和现管理层持股。张学斌认为“这样人才结构就比较稳定。”而倍受激励的刘雪鹏则笑称,“大家都和创维站在了同一条船上”。
通过分红、参股、收益分享、股票期权等方式的有效激励,在最近一年中,创维的投资已经涉足了6个新的产业。继去年创维品牌的小家电上市以来,陆续投资2.4亿元发展6英寸半导体芯片项目,并先后宣布进军汽车电子产业、液晶产业和精密模具产业,更于2005年5月27日顺利获得第二批手机生产牌照。
“黄宏生事件”后到创维任CEO的王殿甫进入创维之初,发出了“现在像黄老板这样大方的企业家可不多见”的感慨,而这个评价和五年前陆强华对黄宏生之抨击截然相反。
王退张进
据张学斌说,6月中旬的执行董事会上,王殿甫本人突然提出分拆主席和CEO的建议。当时在香港列席参会的还有执行董事丁凯、梁子正,黄宏生并不在场。张学斌当时“感觉有些突然”,但大家最终决定将这件事放到稍晚一些时候再讨论,并不急于着手换帅。
而来自独立委员会(创维在去年非常时期成立的审核创维财务、监督创维运营的机构)的意见则认为,在创维上下争取复牌的着急时候,最好能够尽早行事。据了解,香港联交所的新条例规定,7月1日后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与CEO最好分开任命。因此在随后6月29日的董事会上,由张学斌出任CEO的提议得到了包括黄宏生在内的股东们,以及来自独立董事、独立委员会、财务顾问等各方的认可。对于这次人事调整,张学斌称,“我只是一个职业经理人,这是公司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只要是对公司发展有利的,我会竭尽全力。”
但王殿甫为何此时抽身而退?众所周知,王殿甫是在“黄宏生事件”后临危受命空降到创维来为其化解风波的。在电子领域内从业43年的他,在业内拥有良好的人脉关系。而正处于危急时候的创维,恰恰需要能够为企业恢复公信力、争取政府支持、稳定上下游资源的关键人物。双方从接洽到就位,前后仅仅3天时间,可谓一拍即合,但仍然各自留有余地。
黄宏生担心的首先是王殿甫的70高龄。但创维执行董事丁凯与王殿甫同在深圳电子商会,私交颇深,她认为王殿甫能够担此重任。丁凯是与黄宏生自创维创业初期以来的合作伙伴,在创维可谓“元老”级人物。在丁凯的力举下,创维最终确定了王殿甫作为CEO的第一人选。当时张学斌对王殿甫的评价是:“王殿甫对于电子行业非常熟悉,看问题很有高度。这个人能够稳定内部的人员和投资者的信心,而且确实能够延续我们原有的战略计划。”从这样一番评价中不难看出,或许黄宏生看中的并非王之经营才能,而更大程度上出于为稳定计。
更何况,作为一个“老国企”,来到创维这样一个带着鲜明民营企业色彩的组织,其适应度本身就有待考量,在如此“非常时期”选择从公司外部空降高管人员,能否与原有管理层有效磨合也将成为问题。难怪王殿甫的太太时常半开玩笑般抱怨丁凯将王殿甫“拉进了火坑”。
王殿甫在接受出任创维数码CEO的同时,也保留其在深圳电子商会的相关职务,似乎是有意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
据创维一些产业公司的老总反馈说,在开会时,黄宏生的最大风格是谈危机、给员工激励和压力,张学斌则是讨论具体的管理方法和执行落实,而王殿甫谈得更多的是原则和立场,带有典型的国有企业领导作风,在沟通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据张学斌透露,在7月20日之前,黄宏生在创维深圳总部呆了足足半个月,期间主持召开了一系列内部会议。张称,他出任CEO后,创维下一步的两个重心是:进一步精简与规范企业架构、以及在手机、模具和液晶屏这三项业务方向上拓展多元化。而对于黄宏生目前在创维战略及运营中发挥的真实作用,张学斌回避了记者的追问,似乎有意淡化处理。也许,此时将创维和前途密布阴云的黄宏生紧紧捆绑在一起,的确是一个不甚明智的选择。但是,大多数人会相信,创维仍然不可能离开那位名叫黄宏生的后台老板的意志力(黄宏生家族以39.3%的股权为创维第一大股东)。(何斌)
来源:中国企业家
-
招商银行:让IT懂业务_招商银行:让IT懂业务详细阅读
作为后进入者,招商银行选择了创新作为安身立命的突破口,而打破突破口的工具就是信息技术。招商银行的信用卡用户们可能还不知道,他们下一次收到的账单信封将与以往都不相同,这个即将在全国推出的新玩意儿—— 一个有锯齿状撕拉口的账单信封是招商银行的又一项创新。为的就是让客户可以轻松地拆开信封。推陈出新对于招商...
-
【A公司和B公司成立新公司】明基公司:新公司学习法详细阅读
看点:由于深知“成功无法复制”的真理,脱胎于宏 系的明基公司并没有完全秉承母公司的“成功配方”,而是通过“学习”和“忘记”在管理方式和业务模式上都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密码”。像极了台湾上世纪80年代的言情剧:白手起家多年奋斗后,拥有了一份不错的家业,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兄弟争宠以及大家族无可避免的诸多矛盾...
-
95556华安保险|华安保险:跑得快才能生存详细阅读
最近,华安保险在短短的1个多月时间连开了12家省级分公司!山东、重庆、辽宁、天津、湖北等12个省级分公司纷纷揭牌开业。仿佛一夜之间,在深圳“土生土长”的华安保险在全国“遍地开花”,成为快速扩张的一匹“黑马”,在全国各保险公司中脱颖而出。华安在全国“跑马圈地”的原动力来自哪里?变革让华安企业之树常青华...
-
博爱集团企业文化_企业文化,博爱的第二生产力详细阅读
——解读深圳博爱医院企业文化的优势 一个企业的文化,就如同一个人的灵魂。没有健康的灵魂,就不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没有健康的文化,就不会成为一个完善的企业。——摘自《博爱语丝》企业文化历来是成功企业家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它是一种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可构成公司员工活力、意见和行为的模范。企业决策者通过身...
-
【英特尔ceo办公室恋情】英特尔的CEO继承人计划详细阅读
25位亚洲之星《商业周刊》,2005年7月11日以“社会影响力”为主要衡量指标,Business Week评出2005年走在亚洲巨变最前沿的先锋人物。所有亚洲之星的共同特点是有胆识、充满干劲,真正致力于改进社会和生活的质量。今年的结果反映了中国和印度日益增强的重要性及亚洲文化在全球的蔓延。这25位精...
-
[青啤大师酒]青啤的酒文化和人详细阅读
华夏大地第一座以欧洲技术制造啤酒的青岛啤酒厂,打出了“人才就是效益”大旗,每年都到高校招聘100多名本科文凭毕业生,除了给落户口外,还在购房贷款方面给予优惠。“青啤”兼并嘉士伯之后,企业的整体实力大大提升,同时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尤其是市场营销、经济管理、会计、法律、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备受垂青。青岛啤...
-
【格力电器走出去】格力电器走出去的另类思维详细阅读
如今已很难找到一家不打价格战、不靠银行贷款、有了利润不搞多元化、销售不靠赢者通吃的渠道大鳄的家电企业了,在主流的管理理念和渠道为王营销模式统治下的中国企业和市场里,这种企业被认为是注定要失败的,但是偏偏就有这么一家叫格力电器的企业不信邪。同样,在走出去的路径选择上,格力电器也很“另类”。在有些企业以...
-
[西门子成都研发中心]西门子南京研发中心扩容 年底前将招聘200人才详细阅读
西门子软件与系统工程(南京)有限公司昨日发布消息,计划在今年年底前,招募200名软件与硬件研发人才。该公司成立于2004年2月,虽然目前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但拥有众多海内外客户的它已经成功完成了其首批项目。在业务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员工大批招募计划势在必行。据悉,西门子软件研发中心总部设在南京,现有员...
-
【西门子伺服刚性】西门子:刚性管理显平淡详细阅读
谈到西门子,多数人都会对这个百年老店带有一种崇敬之情。然而,在西门子面向运营商的电信设备销售经理张程眼里,西门子对销售人员的管理可以用“平淡”二个字来形容。“跨国外企的管理已经是一个良性循环的流程管理,职责界定非常清晰,管控严密,尤其是对设备的销售人员。”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张程如是评述西门子对销...
-
青岛海景公司_海景公司的人事难题详细阅读
杨成平是海景公司的董事长,一段时间以来他一直为公司的未来而犯愁,尤其是忙于协调公司内部各分公司之间的关系,令他深感力不从心。近来,公司发生了一系列事件,首先是项目出现问题,继而引发了一连串的人事问题。作为一位公司决策人,杨成平深知人在企业中的关键作用,如果放任下去,有可能会导致连锁反应而不可收拾。因...